发布时间:2022-11-20 12:49:1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普惠金融高质量转型注定是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图)

普惠金融高质量转型注定是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晶自北京报道“

机会均等”是金融消费者的共同诉求,“商业永续”是金融机构长期践行普惠金融的关键。当前,金融科技已成为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注定是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机构也应该根据自身禀赋,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的路径。

此外,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学术界的理论引导。今年2月,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今年9月,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正式引入“金融健康”概念,并出现五次。

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普惠金融完全符合小额分散原则,行业本身风险不大,随着行业分层扩张的有序推进,有望形成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普惠金融生态圈。 未来参与者更多元化,定价更合理。

中小银行如何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21世纪:随着大型银行不断扩大普惠规模,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也受到挤压。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型银行区别竞争?

程锐:中小金融机构要想与大银行进行不同的竞争,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大银行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来提高技术实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中国平安,但中小银行没有这样的禀赋,所以可以采取“抱团”的方式进行技术赋能。

“抱团”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省协会,可以负责全省各地农村信用社核心体系和风控平台的建设,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统一使用,这是一个模式。

另一种“抱团”的方式是建立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可以为成员银行提供核心业务系统、互联网金融系统、外部业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相当于整合了所有成员银行的科技资源,这也是一种模式。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当地扎根,利用其区位优势进行发展。比如,某城商行可以深耕当地,在当地大股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获取更多本地化数据,利用数据优势开展业务。中小银行也可以深耕本土特色产业,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瞄准肩膀和腰部的企业。只要定位准确,很好地利用本地化数据的优势,中小银行的风险控制也可以不逊色于大型银行。

此外,中小银行也可以

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只要有类似的持牌机构可以协助风险支持、风险转移或风险共担,也可以扩大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所以,不能说中小银行在大银行

业务下沉没就没有出路了,无论是技术还是风控方面,中小银行还是有着不同于大银行的独特禀赋。此外,中小银行也可以控股集团,可以外包,可以与当地政府深度合作,其实还有很多机会。

21世纪:建立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生态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自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发展普惠金融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基础设施?

程锐: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参与者的定位和投入,更需要更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征信行业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征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过去,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来识别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近年来,市场化征信机构也发展缓慢,央行先后批准了3个个人征信牌照和100多个企业征信牌照, 但市场化竞争的程度还略有不足。如果未来能够批准更多的个人征信牌照,在合规框架下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征信体系建设,征信行业的发展应该会大大加快。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政府数据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帮助金融机构利用政府数据降低放贷成本,高效、准确地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但是,每个平台的数据维度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也有快有慢,没有相互联系,不同地区的小微企业很难享受到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如果国家层面能够对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推出更清晰的总体规划,可能更有利于小微企业在不同地区享受标准化金融服务。此外,金融

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仅靠金融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不仅需要融资服务,还有大量的业务需求,包括税务筹划、营销获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如何快速接收和有效利用政府的政策惠及企业。很多时候,大企业

不担心贷款,也不担心政府的优惠政策,因为一旦遇到疫情或其他影响,政府会主动找大中型企业,但小微企业可能很难直接得到政府的服务和帮助。如何建立有效机制,让优惠政策更快直接惠及小微企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甚至比金融服务更为关键。

21世纪:“台州模式”的优秀经验表明,融资担保业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融资担保行业如何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程锐: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主要有两种商业形式,一种是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政府性担保公司,另一种是商业或担保公司。

政策性担保公司更多是根据当地政府背景与当地银行对接的,或者说是同一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地方城商行和乡镇商业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的运作模式一般是“银行找责任”,即银行先找到中小企业客户,如果认为风险比较高,就会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对接,银行在担保手续完成后再放贷。

商业担保的客户群体定位将比政策性担保公司更加下沉,更多的客户将由担保公司自己获得。担保公司可能会有专门的线下服务团队,上街寻找小微企业,为其明确融资方案,然后担保公司也会负责帮助小微企业找到贷款银行,最终实现这样的信贷服务。相比之下,商业担保

公司模式比政策性担保公司更市场化、定价更高,但商业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也更加平等。商业担保公司的运作模式不是银行将客户甩给担保公司,而是在担保公司找到客户后,邀请银行与自己一起经历各自的风控模式,如果双方通过,最终将贷款给客户,担保公司将向银行提供一定的风险共担服务。

从风险敞口来看,银行服务“长尾”小微企业确实困难重重,担保公司的参与可以有效帮助银行拓展小微企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担保的客户群体各有侧重点,分层扩张也有利于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财务健康”《21

世纪》:近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引入了“金融健康”一词,并出现了五次。如何从商业角度理解“财务健康”?

程锐:“财务健康”狭义上是指小微企业能够客观地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未来的经营预期选择合适的贷款。

广义上的“财务健康”还可以包括选择合适的保险服务,管理现金流和合理化负债结构,甚至如何丰富自己的股东。事实上,除了“财务健康”

,小微企业还需要“健康经营”,包括营销获客、商机匹配、政策解读、创业辅导等相关服务,提升经营能力。

也就是说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中国平安,金融机构不能只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应该尽可能地赋能小微企业的运作,实现与小微企业共同成长。

21世纪: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对作为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的“中小弱”群体提出了挑战。金融机构应如何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程锐:首先,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是喊口号,不是简单地举办几场活动,而是要切实植入到实实在在的商业环节中。

例如,金融机构应保障客户的知情权,给予客户充分的选择权,保护客户的私人信息,而这些客户权益应嵌入到每一个业务环节。

目前的情况是,为了追求业务效率,在线业务流程很容易忽视对客户权益的保护,而改善这种情况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意识,更需要统一的规范。需要明确的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本质上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不是一项额外的任务。

其次,关于

金融机构还应在自身业务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目前,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会提供一些投资者教育内容,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也会做一些利率和信贷知识普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帮助客户完善相关的金融知识储备,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大型金融机构要在更大层面开展金融消费教育,这也是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比如与当地反诈骗中心、地方金融局等相关单位合作,深入商场、校园、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开展线下金融科普公益活动, 还可以开发金融知识小程序,录制相关视频课程等进行网络宣传。

如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主动承担起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工作,整个行业将形成良性氛围,有助于减少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

《21世纪》:您如何看待中国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

程锐:未来普惠金融发展可能出现三大趋势。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风控能力的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显然会越来越广,渗透率也会越来越高。

其次,在提高普惠金融渗透率的过程中,在监管政策框架内,有可能形成市场化程度更高、参与者更多元化、定价更合理的普惠金融生态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型银行、中小银行、非银行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担保公司等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找到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此外,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的不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重点服务群体即“中小弱”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金融健康水平也将进入快速提升期。这一群体的投融资管理或借贷行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这种情况在未来会逐渐改善。

(协调人:马春元)。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