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4 16:39:5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没有贷款在征信报告新增记录联合贷惹的祸?(图)

没有贷款在征信报告新增记录联合贷惹的祸?(图)

小米消费金融是第一家由互联网公司发起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近日因“不申请贷款,却莫名其妙在征信上增加新的贷款记录”引起了众多消费者和舆论的关注。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北京商报记者6月20日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进行核实,并邀请多位用户对小米消费金融的贷款产品进行测试。记录哪些购物平台可以借钱哪些购物平台可以借钱,但贷款过程中的一键授权操作引发争议。

没有贷款但信用报告中的新记录

联贷罪魁祸首?

“我从来没有贷款,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信用记录?” 这两天,湖南消费者李华(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最近发现了一份中国银行的复印件。个人信用报告让他大吃一惊。

他表示自己没有在小米的任何一款金融APP上借过钱,而且他名下的银行卡也从未转账过贷款金额,但信用报告显示,小米消费金融已于2021年11月13日发行了44425元个人消费借款,到期日为 2024 年 11 月 12 日,截至 2022 年 4 月,余额为 0。

“这笔贷款还在贷款记录中显示,所以其他贷款人也会觉得我的个人债务比较高,这会影响我的个人信用。” 李华直言为什么信用报告会有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项目。“这笔贷款,他一直疑惑至今,多次致电小米官方客服询问,但无人接听。

对于李华提出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李华的情况并非孤例。比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遇到过类似情况。工商银行查询授信发现,贷款明细显示,小米消费金融于2022年3月9日向其发放其他个人消费贷款2.09万元,截至2022年4月余额为0。该人士称已查本人多次表示,自己没有通过小米消费金融借过钱,也没有在自己名下的当月银行卡中划过这笔钱。

为什么没有贷款我有贷款信用记录?是什么原因?虽然小米并未对此作出回应,但北京商报记者从多方面尝试寻找答案。

一方面,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睿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没有申请贷款就有相关记录。可能是消费者点击了授权按钮;另一方面,北京中文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也指出,消费者可能已经在其他平台申请,一键授权其他消费金融机构。这种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贷款援助或联合贷款模式。

另一方面,北京商报记者以自己为例,查看了个人信用报告。报告仅显示,小米消费金融在查询记录中进行了贷款审批查询,并没有在贷款栏找到任何记录。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在后续调查中从李华处获悉,经过一系列谈判,小米消费金融给出了解决方案。“新增贷款主要是联贷,他们说是其他贷款平台的授信额度,要取消贷款记录,直接注销账户,我给他们发邮件,他们直接帮我。” 不过,李华仍表示不知道贷款账户是什么时候注册的。

贷款申请流程一键授权引发争议

谁在获得授权

除了李华报道的联贷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在个人测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操作。

比如,北京商报记者向天行金融申请贷款时,页面清晰显示贷款机构是小米消费金融,但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需要对小米消费金融合作社进行一键授权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银行消费金融个人信息、征信授权书、华夏银行综合授权书、中国邮政消费金融客户确认函、小米消费金融征信授权书和个人电子签名签署授权书。以中银消费金融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及使用授权书为例,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点击同意一揽子协议完成信息审核后,页面再次提示小米消费金融提供此项贷款服务。记者需进一步点击同意小米小金委托扣除授权书和小米小金个人消费贷款协议。从协议来看,记者对这笔贷款的年化利率为21.6%。

为了避免意外,北京商报记者还邀请了多位用户进行了实测,但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已经通知了小米消费金融的借贷机构,却遇到了一个——在借贷过程中点击授权操作,获取授权。机构包括光大银行、苏银消费金融等,年化贷款利率分别为18%和23.976%。

既然页面已经通知了小米消费金融贷款,而且最终审核的贷款机构也是同一机构,为什么在贷款过程中,用户的贷款信息是一键授权给合作机构的呢?这个设置合理吗?对于此次操作,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但未得到回应。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从前述小米消费金融合作机构获悉,此次贷款授权主要针对联贷业务,一般缴款比例按照70%和30%分配。

零一研究院院长于柏成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一些助贷或联贷平台协议中,往往会出现贷款申请过程中的一键授权,因为最终贷款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这样的行为可能会侵犯消费者权益。

随着银保监会今年发布关于警惕过度放贷和过度营销风险的提示,部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到位,例如同意和一般授权。以其他方式获取授权,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权利。“因此,在对特定个人信息进行授权的过程中,应以合规为前提,比如明确的提醒、详细的授权内容,或者个人授权等,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于白城说道。

“此外,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控制者在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遵循最低必要原则。多机构征信授权表一键授权属于过度信息收集。并且是不合理和不合规的操作。” 李雅直截了当地说道。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信贷资金来源的监管和渗透是大方向。多家互联网巨头在整改过程中实施品牌隔离,通过资金来源区分自营、联贷、助贷业务,明确授信权责。

“通常情况下,应该是企业需要融资的金融机构,贷给哪个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田说。

连续两年盈利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小米消费金融于2020年5月末开业,注册资本15亿元。是第一家由互联网公司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据官方披露,小米消费金融的愿景是成为科技驱动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包括大额消费贷产品行享贷、小额网贷产品随行贷、购物分期产品行易部。相应的年化利率均在24%以内。

另据透露,小米消费金融也是少有的开张后连续两年盈利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1年底,公司总资产63.16亿元,净资产15.05亿元,净利润368万元。

不过,从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来看,小米在消费金融的年度表现并不占优势。

过去一年,在金融降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监管也对贷款市场做出了诸多规定和要求,压低了贷款利率。金田指出,可以看出,各机构的定价不仅取决于其客户群选择策略,还受到资金成本、获客成本、风险定价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定价很难降低。在同行普遍降息的市场环境下,客观上可能导致其目标客户群不合格,资产质量下降。这需要小米消费金融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苏小睿指出,从行业整体来看,小米消费金融并不是老牌消费金融玩家。在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采取了扩大客户群的策略,优质客户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后来者更难登顶。

关于后续发展战略,北京商报记者也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但未得到回应。苏小睿建议,后续发展行业的机构需要多方面加强。例如,在个人信用信息方面,需要遵守“断直连”的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需要认真听取消费者对相关问题的反馈,建立完善的客户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和体验水平。

北京商报财经调查组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