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8 18:16: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旧书买卖背后的生意:孔网名人书信交易额年超五千万

 前同事小伟看了张国立的《一封家书》后,决定做一档《古今家书60讲》,售价¥179。

  虽然主播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但依旧不能改变缥缈的贩卖结果,这成了他在蝴蝶FM的最后一次滑铁卢。

  文艺青年的时代观察总是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别人。这个时代,没人会对梁启超父子的对话感兴趣,大家只想从有钱变得更有钱,从成功走向全面成功。

  真正的知识付费只有一种,教你发财。

  日本在奈良时代选择信仰时,会让一个大臣信佛教,另一个信神道教。3年后哪个大臣更发达,就给哪个宗教付费,这是人类最直观的判断。

  互联网无法覆盖所有的财富神经,至少在书信领域是这样的。想用知识付费把它变现的都是憨憨,慧眼如炬的老炮都是直接买卖,用他们在废品站捡到的书信放孔夫子旧书网上变了现。

  这个时代,叫得欢的不一定挣钱,而某个你以为早已倒闭的千禧年网站却一直在闷声发财,即使单位的实习生都没听说过它。

  实际上,孔夫子旧书网每年光名人书信的交易额就有5000多万。但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信札是如何完成奇迹漂流的。有六旬老人在孔网看到了6岁时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他气愤地说道,“它应该在家里,不应该在这里。”

  孔网旧书业务主管坦言,“这些人是这么干的,我在社科院家属宿舍蹲着,看到谁死了就盯着他们家,要盯住一笔我就能赚20万。

  “跟小区保洁谈好,哪家有东西扔出来,都给我攒着,到最后称斤买。”

  有人通过这种渠道用20块钱一封收了18封丁聪的信札,在孔网卖了近三万元。动辄百倍的回报率让炒鞋炒币的人像极了弟弟。

  跟炒鞋者熟知鞋型一样,孔网老炮对硕导的了解往往比底下的研究生深刻,这是其价值投资的基本前提。

  文科资深教授自然被奉为圭臬,最差也有四级教授的职称。当我在孔网输入“南京大学信札”后,看到一位仍在世的历史系名宿致其师的一封信,1页标价280元。让人感慨一字千金的同时,还有种时空错乱感,毕竟我见过他。

  如果他本人看到这封信,也许会想起自己初入学门的样子,以及那个师生关系良好的古典时代。

  学术民工的青春是灰色的,又被时代染成了红色。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人响应号召把师友推上祭台。

另一视角

换一换